从手工工艺的蜕变——生产世界水准的体温计
直觉和工匠的 技术支撑着体温计玻璃管制作
人们说日本人双手灵巧富有耐心,擅长手工制作。像雕刻了日光东照宫的【睡猫】的左甚五郎一样的名工匠能人辈出。这样优秀的艺人不仅存在于工艺世界,在生产现场也有同样的艺人。在泰尔茂体温计玻璃管生产的很长时间内,就使用了如此精巧的入工技巧。
以前的水银体温计的毛细管(细芯)和缩口等玻璃管的制作就像图中一样从熔炉中用铁棒(吹管)取出炽热的玻璃,工人利用玻璃的柔软性以合适的缓急速度将其拉50-60米,这样就制成了玻璃管。在当时,拉管工人常笑着说【我可是马拉松运动员】。根据玻璃的柔软程度来决定多少速度合适,全凭直觉和工人的技术。这样的工人技巧匠人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着泰尔茂的体温计制作。
但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玻璃管的形状的尺寸,管的内径不均匀,不能大量的进行生产。
手工拉制玻璃管作业
试验错误的5年岁月后,自动制管技术的玻璃管生产成功
「如果开发不出大量生产优质玻璃管的技术,体温计的生产就很发展成为控产业」。有这样想法的泰尔茂开始研究替代的自动制管生产方式。
自动制管装置是一种如图所示将原料投入,在溶解池内熔融并过滤澄清,然后从下吹入空气向上拉出玻璃管的一种系统。
但是,自动制管的开发并不顺利,拉了一次又一次总是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玻璃管。为了找出问题所在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原来由于原料的投入量和抽出量的平衡问题,熔融玻璃级别变动,原本不得抽出和炉内材料和一起被拉了出来,因此不能生产出上等的玻璃管。
着手开发经过5年的岁月,终于于1965年(昭和40年)成功开发了通过自动制管生产优质玻璃管的生产系统。这样一来,大量生的优质玻璃管生产技术诞生,泰尔茂真正进入了水银体温计生产的时代。
自动制管系统